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哲学 >> 内容

中华道德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时间:2023/2/8 14:00:16 点击:

  核心提示: 价值观是人们从价值角度对国家、社会、人生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处于主导地位、最重要、最根本、最能集中反映最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共识的价值观。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保障社会的和谐和有序,判定事物的是非和美丑,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操守。 ...

    “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准则是诚信。

    《周易.文言》解释乾卦九二爻辞象曰:“庸言之信、庸言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说有君德的人讲话经常信实、行为经常谨慎,防范邪恶不使侵于心,保持内心之诚,为天下国家作出大贡献而不夸其德,不表其功。这样的人才能影响天下。解释坤卦六二象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君子心中专一,并无杂念,每遇事只管专一去做,不为苟且,这是做人的内部修养;处理事情是非曲直分明,行于当行,止所当止。这是做人的外部表现。一个人内外两方面都把住了关,无事,胸中洞然专一,不染些许杂念;有事,是非截然明白,对的去做,错的不做,方方正正,各得其宜,于是做人的问题便全解决了。能做到“敬”与“义”,德行就不孤了。这里已经点出了人的谨、信、诚、敬、义等德。

    《周易》极重视这个“诚”字,认为它是一切修养的根本和出发点。倘若心无诚,就别无可言了。诚敬二字意义相差不大,诚则敬,敬必诚。周敦颐《太极图说》抓住《周易》重视“诚”这个根本,认为人类是仿照宇宙太极秩序的,自然规律是讲诚信的,日、月、星、辰有诚意,照耀着大地,但并不要回报,那么人类社会这个“人极”道德的根本也是诚信。“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做人以诚为本,做人要对得住天,对得住地,对得住我们做人的良心。《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我们提及古人修身养性时总是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忘记了有前提条件的。《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没有诚心不可能想着修身,自己道德约束都没有,不可能管好一个小家,何谈国家、天下?因此,当代公德敬业之后紧跟的是诚信。

    诚于中,信于外,“诚信”这个词,要分“诚”与“信”两个方面来看。诚是发自内心的想这样做,我们人大多是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给别人,以为别人需要,他出于礼貌接受,但内心并不暖和,因为他没能领会出你心中的诚意来。人与人交流是一种炁场波的流动,你释放出的是诚的信号,对方接受的就是诚意,心中就会感动,你释放的是虚情假意,对方只能假意迎之,人与人的距离逐渐就加大。古人对此总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诚心,再付诸行动就是对诚的验证,就是信。诚信之间还有一个“正”字,就是诚心待人、做人的事要符合社会秩序正义的才能去兑现。比如,毒贩要商家给他买毒品,商家以信为本,但因为他的要求不正,不能给予实施。《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内心通达的君子,所言不一定拘泥信守、所行不一定执迷结果,为人行事的准则,是必须要合乎正义。“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不欺已,便是“诚”,不欺人,便是“信”,如此内外合一、表里如一,才是“诚信”的本质。

    诚,是日月星辰的美德,每天日出日落、准时准点地为万物洒下阳光雨露;信,是大地厚土的美德。只要你丢下一颗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中,大地总会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信字本义是虫子屈伸的样子,虫子伸展多远都是要回到它能屈回来的地方。作为人的品德就是说出来的话要能收回来,也就是给出的承诺要能兑现。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因为人的语言是虚的,不像虫子那样伸出去一定收回才能再爬,人的话语的这种不可把握性可以不兑现,一旦几次不兑现,你的德行就遭人质疑了,你就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了,故“人无信不立”。因为话语的不可把握,人间才出现收据、凭条、印章等契约形式来固定这个“信”字,用法制加以保护。但关键还是在自己内心是否有道德约束上。当今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下滑接近崩溃的边缘,国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不可信,大家互相猜疑到了公安机关提醒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什么的程度,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假货成灾,诈骗成常,人走到哪儿都没有安全感,即使亲人之间也都互相不信,处处提防,社会哪来和谐秩序?没有起码的安全感,做任何事都想着是不是受骗上当,哪能静心投入为社会做有益的事呢?

  建立“信”的道德体系,对国家极为重要,《左传》说,“信,国之宝也”,信用是国家的宝藏。信誉建立,比城池建造、比经济建设都更难,建立之后的维持亦难,信诺百事未必能构建起一道信任的高墙,但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国之信,建之无形,毁之无影,易毁难建,去即无存。国家的信誉主要是面对国家民众形成的政府公信力。孔子说治国之政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充足粮食、充足兵力、人民能信任政府这三条。三者如果必须要去掉一项,首先是“去兵”。再去掉一项,在粮食充足与人民信任上,“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在迫不得已之下,粮备可以去掉,没有粮食,不过是死而已,但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死亡。可是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因此,政府必须要能取信于民。国之信,所谓一言重九鼎。大禹造九鼎以来,“一言九鼎”成为了中华民族信德的象征。国家对百姓有承诺就要实现,不能把一些不切实际的数据作为骗取百姓信任的手段,经常一个政策一个政策颁布,却没有让百姓看到实惠,并且时时更换政策,导致百姓无所适从,这样的执政政府百姓岂能长久信之?

  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友善”

    公德的最后一个是“友善”。就是“向善”的意思。友,是动词,善,为宾语,指在社会中、人群中要与有善意的人交友。两个人就构成关系,人不可能不与人交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这是不能逃避的。但与什么样的人交友,是可选择的。孔子说“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懂天地之道的人与同等智慧的人交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正能量,所以,提出“友善”,希望公民在诚信基础上都能受到正能量的感染,而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

    什么是善?《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为其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三字经》中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善,我们今天解释为“善良”,不是古人的原意。《周易》的最主要的思维理念是“一阴一阳为其道”。阴阳是《周易》中的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都是气,阴阳是气的两种状态,也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为其道”指气的流动的规律。阴阳不是道,只是两个方面,没有运动变化,一阴一阳才是道,是说事物永远处在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阳转阴,阴转阳,阴阳交迭着运动,事物才向前发展。“继之者善也。”继,指继续不断。跟着这个规律不断变化,生生不已,就是善。善,包括仁、礼、义三方面。生生不已为仁。万物有仁、有核才有生的种子;生生而有条理是礼;有条理而不乱是义。生生不已的道处在一种完美无缺的理想状态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是指人性跟万物一样最初是包含了这种完美无缺的理想状态的道的。“成之者性也”指完美的一阴一阳之道落实成具体的物时就是性。万物的属性都是气的阴阳流动形成的,从这点来看,万物的性是相近的,是后天的生长环境使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有了行为上的差别。因此“人之初,性本善”通常只将它解释为人心都是善良的是不全面的。善是一种对道的跟随形式。故而才有老子的“上善若水”之说。有上善肯定就有中善、下善之分,既然善本身就是好心,哪能分等次呢?所以,善是物跟随道、继承道、联系道的一种本能,就像人生来就会要吃是为了延续生命一样。上善,就是最好的顺道方式就如水一样,能随时随地随着事物的事态而变化,自己能掌握主动顺势而为。中善是有一定主见但不圆通,一条路走到底。下善完全没主见,被人牵着走,人云亦云。善良的良,点下一个艮字,艮为止,点到为止就是良。也就是凡事有数,适可而止。“善良”一词本义是包含了跟从规律、富有主见、具有节制、懂得仁义礼的高度修养。现代意义变窄了。

    正因为善具有如此高深的德,只要善存之处必定充满了正能量,所以人心依附、向其聚拢。因此,人要友善。包括与道的友善、与自然万物的友善、与人类自身的友善。人与自然的友善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珍爱自然,保护生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对个体要求是谦恭庄重、待人宽厚和气,处事诚实刚正、行事勤快敏捷、常怀慈善之心。对人与人关系而言是朋友之间亲近和睦。人的社会关系只有五种:父母、子孙、妻子、官长、兄弟。五种关系处理称之为“五常”。友善,就是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善待亲人就是善待配偶、父母、子女,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可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特别是陌生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古代贤哲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论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荀子深知友善的重要性,他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意思是说,和他人交谈的时候说好话,他人听着就像穿上好的衣物般温暖,说他人坏话,就像是利器深深插在别人心头。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反映。

    理解、宽容、与人为善,是友善的理想境界。友善有改变人的力量。友善是与他人态度真诚的交往,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社会生活中存有善良之心。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友善,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自然、善待社会,才能形成社会友善合力,整个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社会才能在文明的道路上前行。《管子》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当我们用自我的一份友善去点亮自己和周围的时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开始。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爱国是前提,是基础。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没有忠于职守的人民,爱国就是一句空话;诚信是敬业的道德基石,是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以诚立信,才能爱岗敬业;而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使别人幸福的人,他也一定是个诚信的人,他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幸福。爱国是统领,敬业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友善是表现,是精神面貌,是公民的外在反映,也是对爱国、敬业和诚信的集中体现。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敬业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才能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夏雪辉等 来源:《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zff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位邮箱:zf@zgqfwh.com 京ICP备120349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