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哲学 >> 内容

中华道德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时间:2023/2/8 14:00:16 点击:

  核心提示: 价值观是人们从价值角度对国家、社会、人生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处于主导地位、最重要、最根本、最能集中反映最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共识的价值观。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保障社会的和谐和有序,判定事物的是非和美丑,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操守。 ...

     “文明”:

    “文明”从宏观意义讲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中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礼仪习俗、宗教思想、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科学程度等等,比如说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或者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些都是宏观意义上的文明概念;从微观分析讲是指某个对象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教育水平,比如说某某人是个文明人,某某国是个文明的国家。

    中国最早出现“文明”二字是在2600年前,孔子写《周易》之《易传》乾卦文言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是民族信仰的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干什么的呢?中国原始人认为,龙是天下最强大的动物,是为人类送吉祥的。冬天的时候,龙潜伏在田野,洞察民情,关注万物。龙知道哪些地方的风水好,春天的时候上天吞云吐雾,施雨给大地,大地充满生机。冬天的早晨,在田野里,看到“雾状成龙形象”伏在田野上,这是天道的阳气和大地阴气相接,天道接地气,温度暖寒相容形成雾气,吉祥的象征。这就是“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在田野里看到龙形的雾状起伏,明年这里有好的收成。所以,《周易》小畜卦上九曰:“既雨既处,尚德载”。意思是,及时雨下在该下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人有道德,按地道生存之法则,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能得到及时雨。不讲道德破坏风水环境的地方,要不干旱要不洪灾,这是龙在警醒没道德的人要保护好风水环境。为什么有龙状的阴阳雾气就“天下文明”呢?这里是说,日月之合为“明”。“月”怕人们晚上没有光明围绕地球转,自始至终地照亮地球。地球围绕太阳转,吸收太阳的阳气化生万物,不偏不离形成了天道。日月把光明送给人间,龙有日月道德的精神,为人间送及时雨,把吉祥带给人间,龙与日月同德。没有日月就没有人间。没有雨水也没有生命。日月之道德是大自然的规律,龙是日月之道德的象征。所以,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都要继承龙的精神,传播日月之道德,天下之人文都像“日月之道德”样,无私无欲地把光明送给人间,这就是“天下文明”。天下的人文是大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人都像日月之道德那样把光明和温暖送给人家,天下就是文明。《周易》文言又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意思是,人与天道合,人与地德合,人与日月道德合,人与春夏秋冬四季合,天下才是有序不乱的文明社会。所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文明观是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周易》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的道德哲学,才是人类大同的文明观。人类讲道德就是文明,人类不讲道德就是不文明。

    文明对于个人而言是外在有礼、内在友善。“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天幕上的纹饰,是日月星辰,而人类社会中的纹饰,就是文明程度,用文明来教化天下,才是人文情怀,才能社会昌盛。

    从社会形态上看,文明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占据主动态势、侵略型的文明形态,是以海盗文明为思维模式、对世界各国物质资源和民族意识形态进行扩张与占领的国家,可称之为海盗式文明;另一种是呈现出被动跟随态势、殖民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顺从侵略者、趋从强国脚步为国家意志而发展起来的民族,可以称作奴役式文明;而介乎于这两种文明形态之间的,就是一种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就是中国的道德文明。

    中国是中和型的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以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为生存模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土地上形成了团结紧密的家族意识,为了耕种,世世代代祈求的都是稳定与和平,厌恶战争和变数。农耕民族的子孙都要按照祖辈经验来种植和收获,最怕由乱生变、影响收成。中国人这种热土观念,转而升华为一种广泛的教化:“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人坚信,财富生于自己的土壤,而非掠夺他人的土地。甚至,连财富也只是末节和结果,道德才是根本和首要。而最为根本的道德,就是“致中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正中正好、符合常理、恰当其分的道路,用中是手段、和谐是目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健康生存——各在其位、健康生存,也就喻示着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处。

    近代受西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进化论等思想影响,形成了“智业文明”观念。认为“物竞”是所有生命生存的竞争法则,“天择”就是自然选择,大浪淘沙。“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被淘汰!”将“弱肉强食”的理论照搬到现代文明,将达尔文物种演化论搬到社会伦理学中来视作人类社会法则,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人类文明属于社会学说,而不是生物学说;人区别于低级动物就是因人类弃“杀生为生”“茹毛饮血”生活方式,到“刀耕火种”,以农业为生的规律,才有了人道,人才从低级动物圈走出来,形成了有劳动对象、有劳动工具的最原始的生产关系。如果人类社会要抛弃自身本来优越于动物界的文明意识,而退回到以野兽本性对待同胞,那才真是物种的退化!

    何况动物界并没有同类相互残杀!大自然并不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如大象是动物之王,它力量最强大却不吃弱小的动物,而是食草动物。凶猛的狮子老虎却斗不过蚊子和昆虫。相反,这些大型动物却是小动物们的美餐。《周易》道德哲学的阴阳五行观点认为,宇宙世界都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互循环组成的生命链,一个也不能断链。动物之所以争斗,一是为抢食,是为个体的生存,是单个的争斗;二是为争夺交配权,这是动物的生存与进化的法则。争交配权,是为了进化种类,这都是单个的争斗,只有强者才能繁衍种群。这是物种生存进化的需要,而不是同类的整体地相互残杀。

    在“智业文明”理念指导下,所谓优等民族把武器作为生产力来发展,操作战争经济,谋取暴利。人类生产的武器发展到了足以毁灭地球的程度!全世界形成了以核武器对核武器的事态,人类大有粉碎地球之势!更可怕的是所谓优等民族开始使用生物转基因技术,让人类吃转基因食品,使种逐渐消灭。他们要淘汰他们认为不文明的劣等民族,保留他们认为的文明的民族,让地球资源留给他们自己。提出地球人口不超过5亿的理论。这种理念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弱肉强食”,“同类残杀”,是变相的“人吃人”的畜道社会。“智业文明”因为不讲道德文明,已经陷入了全面危机。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智业文明”经济陷入了不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危机”。因为不讲大地生存之法则,只顾自己,不管子孙后代,大肆掏空地球一次性资源,这是断子绝孙的做法。面临一次性资源和生态危机,所以发动战争。“智业文明”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二是“智业文明”陷入了难以克服的全球性社会“政治危机”。不讲道德政治导致不讲道德经济,使许多所谓文明的国家内部出现了难以克服的贫富悬殊问题,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还有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与政治强权的冲突,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难以克服,国际恐怖主义、极端组织的报复心,难以根除。国际社会难有宁日。

    三是“智业文明”使人们普遍陷入了“精神危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使人成为畸形的、没有道德灵魂的经济动物。因为失去了道德灵魂,人们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陷入了长久的心灵空虚和精神焦虑困境。人只是个在金钱指使下的躯壳,被金钱欲望所操作的玩偶。当“智业文明”的精神崩溃时,人类才会清醒地回到道德文明的轨道上来。

    人类为什么要残杀同类?人类为什么要有“军事侵略”、“生物侵略”、“灭绝种群”的DNA侵略等等?这都违背了宇宙生存之法则,违背了人类社会之道德!人性的文明意义在于能够在坚持平等的大原则下去格外有意识地保护弱者,以维持社会的公正。其实,仼何强者都是从弱开始,所以对待弱势群体的责任和态度,才能反应出文明的程度高低,是否善待弱势群体是衡量文明的标尺。

    “和谐”

    《周易》认为:和谐是人类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的道德信仰,是一阴一阳为之道的阴阳和谐思想。后来,孔子表述一阴一阳的和谐为“中庸之道”。中,正也,不偏不倚,过而不及。孔子的孙子子思表述为“中和”。可以说,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是一种全面胜利的智慧。

    宇宙万物平衡就在一个和字。以人为主体而言包括身心自我和谐,爱情家庭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等多个层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是先修养自身、再治理家园、再服务社会、再报效祖国,是一个人的辐射力由近及远的过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事万物都有本末之分、有从开始到最后的正确顺序,能够把握住何为本末、何为先后的规律,就是近乎于“道”的人。对于社会也是这样,每个人成为自我和谐的、安定的人,再融入集体,才能组成一个和睦有序的大家庭。如果每个人本身都是浮躁的、焦虑的、叛逆的,就不可能扩散出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氛围。那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修身是最初的基础,也是最固本的根基。

    身心自我和谐

   《周易》认为:身心和谐就是心、身合一的自我和谐。身为阳、心为阴;阴阳合其德而生吉祥、生健康,生富贵、延年益寿。怎样才能达到自我和谐呢?就是要对内修心、对外修行。修心是内心境界的修为,即除贪正心、养心积善;修行是外在行为的修炼,即戒恶行善、言行有度、举止有礼。《中庸》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种种内在的情绪,外化发散出来的时候,如果能是合理合度的、是恰如其分的,那就是达到了“和”的标准。所以对情绪的处理是检验一个人修养高低的最好衡量。如果情绪内中,能和情养性、不过分,情感外发,能和而有度、不过激,那就是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人与社会和谐  

    人自身以外的他人世界就是社会,包括爱人、亲友和社会不相干的人。人与他人相处才能检验出个人修养的程度。社会的和谐是指一个人自我修炼达标后,就要去承担社会责仼,处理和影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社会中,我们会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会遇到更多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正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与调和、对比与映衬、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交流,才交相辉映地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无限张力与无穷活力。一个成熟的社会,因为包容了多样性,所以构成了生命力。

      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处、彼此欣赏促进呢?《周易》睽德之“求同存异、容人用人”就给出了答案;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既能够维护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又不必在具体意见上去苟同于人、勉强自己和他人必须屈从彼此。“君子周而不比”这是说,君子能够亲和他人而合群团结,却不与人勾结而拉帮结伙。

      古人对“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这些准则都是承认了个体的可贵精神,而又尊重着他人的差异、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所以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各自保持自身的美感,还能欣赏他人的美,彼此的美一起和谐共处,就是社会理想的大同境界。其实这句话的应用面很广,无论是对其他个人、还是对其他民族、或是对其他国家,都能适用,可以作为人与社会和谐精神的一种推广传播。

    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易》认为人类道德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之“天人合一”才是天下大同。 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致的统一体。这也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彼此角力,而是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是物的一种,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不要想着征服自然,掠取自然资源无限制为人所用。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是能够学习古人对自然的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拟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状态,这样自然才会还我们一份花落花开、云卷云舒的轻安自在。    

    世界和谐   

    世界和谐是“天下大同”之和谐,其实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但由于有国家、地域、种族之分,世界和谐就不仅仅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对于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纵使是盛世时期,中华文明培育下的王朝政权也都是在守中道,并不因兵力过盛而妄想以武力征服他国、开疆扩土,中庸的准则就是一种适度恰当的原则。古代中国,曾经多次达到过同时期世界辉煌的顶端,然而即使国力鼎盛、兵马精良、粮草充足,中国的本土意识,都从未有过侵略、掠夺、霸占、干预他国的想法。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崛起只是使外界一时瞠目的表面,文化和思想的强大有力才是使民族长久屹立的内力。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礼有节的、秩序井然的、中正平和的文化,它维护着国土内外、疆域远近的共同安定,所谓“天下大同”,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和谐的文化理念教导中国人:对于自我修养,要养性和情;对于同道中人,要和睦相处;对于存异之人,要和而不同;对于家庭整顿,要家和万事兴;对于社会秩序,要礼乐和谐;对于国家治理,要和合偕习;对于国际相处,要万邦同乐。总之是守中致和,以和为贵。 所以,和谐,是浸润在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承前启后一脉传承的一种思维方式。面对家国,中国人追求的是和气致祥、和气生财,是以和为贵、地利人和;面对世界,中国人相信的是和衷共济、四海一家,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作者:夏雪辉等 来源:《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华道德哲学编委会(zff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单位邮箱:zf@zgqfwh.com 京ICP备12034989号